网络监督与网络暴力的区别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互联网推进数字化 信息化建设 网络监督 网络舆论 

2022-07-04  人阅读

2022-07-04  人阅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我国网络用户规模达10.11亿,网络已然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改变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影响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影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信息线索,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网络的力量还在于宣扬自己观点和表达的方便,许多人在现实中碍于身份面子,不敢说不敢评论,在网上则可以卸下包袱畅所欲言,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舆论汇集便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使虚拟的网络变成现实监督的平台。

1.png


最近的几起网络热点事件充分说明网络的力量,事件上网发布后,经过短短发酵时间,便引爆了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广大网民的关注与问询倒逼政府部门以雷霆之势开展调查处理,网民提供的信息帮助强力部门锁定涉案人员,大大提高了传统追捕速度,这便是网络监督的良好示范。

网络监督是政府或人民大众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件事的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使事情得到解决。比如说网络问政就属于网络监督。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从论坛、知乎、微博,到各种自媒体、微信群等,再到个人维权网站甚至是专门舆论监督网站的出现,各种网络形态的并存与互动,使得网络监督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网络监督是时代的进步,更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

反贪反腐可能是网络监督最有成效的一个领域。相比起系统内自查的复杂隐晦,由群众组成的网络“天网”让众多“表哥表姐”以及公款吃喝、豪车豪宅无处遁形。

网络舆论尽管起到诸多裨益,但相关法律缺失、政府管理引导不力、信息失真等问题始终存在。特别是随着触网年龄结构进一步向青少年群体扩大,三观认知与心理成熟度都未完善的青少年群体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进行网络舆论监督,道德意识不可忽视,法律意识必须加强。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舆论暴力形式,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特指发表在网络上的并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等。网络暴力是社交媒体中言论自由的一种滥用,一部分非理性、情绪化的语言获得大量赞赏,部分公众误认为是主流的看法,但实际上是一种“先入为主”、“发声为王”的情绪主导与意见制裁。

今年3月,人民日报连发三篇社评“三问网络暴力”。在其中,有一类特定群体引发关注,那就是“粉丝”。粉丝是网络暴力的高发人群,相比起普通大众因网络监督而引发的舆论声浪,粉丝群体往往把矛头指向另一个普通人,只是因为与他们的爱好相悖、意见相左,对对方便疯狂辱骂等暴力。现在,粉丝的概念早已超出娱乐圈范畴,任何有归属感的群体都能生出粉丝意识,而他们模仿粉丝“数据劳工”式的运营方式,让这些小团体的纪律性组织力及“战斗力”大大加强,也使得网络上仅仅因意见相左而产生了无意义骂战频生。

网络暴力是近年来讨论的焦点,也有很多以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出台。严重违法的“人肉搜索”以及极端仇恨言论已经被多家网络平台进行限制。但很多情况下,网络暴力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恶”,评论者可能并不了解事件本身,只是凭自己的好恶发表意见,超出了对于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例如今年冬奥期间,诸多网民涌入失利运动员的个人空间进行留言,这些失望、责备的情绪虽然每一条都并不极端,经过网络放大器后也形成了相当大的舆论指责压力。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是注意力,是流量经济。的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关注的焦点、接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监督代表了互联网阵地上的正能量,网络暴力代表了暗地里的负能量。正能量越充沛,负能量的空间就会被压减。(责任编辑张一飞,图片源自网络)

2.jpg




来源:子民好好说

https://mp.weixin.qq.com/s/WeyG5NqwHxTou90SBloA1A

返回列表页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互联网推进数字化 信息化建设 网络监督 网络舆论 

Copyright©2011-2024 北京富源汇丰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东中街32号楼五层

京ICP备11039801号-3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64号

北京方茂律师事务所

  • 企业微信

  • 售前咨询

Copyright©2011-2024
北京富源汇丰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9801号-3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64号